中国绿色时报12月9日报道治山,能够致富;林改,改变命运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七合堂村,是一个昔日“吃粮靠救济、花钱靠贷款”的沙乡村庄,通过治山和林改,变成了“阳坡满山杏,阴坡尽是松,山下野果满地红”的“全国绿色小康村”。
七合堂村位于一条10多公里的狭长山沟里。历史上,这里曾经是一片青山绿岭。20世纪60年代以后,随着人口的增多,农牧业混合经营,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。到20世纪90年代,村里已是一片荒凉,农牧业生产停滞不前,人均收入不足300元,人均口粮不足150公斤,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。
1991年12月,新改选的村党支部明确了封山禁牧、植树造林、恢复植被、大搞生态建设的发展道路。后来,村两委班子按照“谁承包、谁治理、谁管护、谁受益”的管理机制,做起集体林权改革大文章,用六个字来概括,就是“管死、放活、调优”。
“管死”,把山羊一次性砍掉,并在全县率先实行封山禁牧;“放活”,把土地、荒山、林地通过置换,形成庄园式的经营模式;“调优”,土地适应什么就栽植什么,市场需要什么就栽植什么,让生态效益变为经济效益。2.3万亩山杏林地和荒山荒坡被划分承包给本村228户村民经营,沉睡了多年的林地和荒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。
从此,七合堂村的党员、干部、群众向贫困的荒山宣战,一年接着一年干,一年四季不间断。陡坡旱耕地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,退耕林地全部间种了优质牧草紫花苜蓿。
以林业为主,将全村所有的天然灌木林全部封育起来,绿化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坡。在保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,大力发展以野果为主的生态经济林。
在村两委班子的引导、协调下,村民自愿将分散承包的土地调整集中连片经营,栽种果树、山杏、林间种植了牧草,打一眼小井,建起了砖房和养殖场,形成了发展林、果、草、养殖为一体的农业庄园模式,被中国社科院刘振邦教授评价为中国山丘区现代农业的雏形。狍子、鹿、獭兔、笨鸡等农户庄园经济与农家乐、采摘节、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有机结合,牧草、杏核等生态经济贸易远近闻名,每年9月初举办的野果采摘节被赤峰市政府定为“赤峰十大旅游节目”之一。现在,七合堂村的经济收入结构已由单纯的以农业为主转变为林业+农牧业+外出务工收入。如今的七合堂村共发展果树6000亩,辐射带动周边2.2万亩,年产水果1200万公斤,退耕还林4131亩,栽植松树8000亩,杨树6000亩,走上了生态立村之路。
先后获得了“国家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区”、“科技支撑项目示范区”、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等称号。全村营造的野果林,果品已远销到北京、广州、澳门、深圳等地。仅水果一项,年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。
该村力争再用5年的时间将2万亩山杏林改造成为附加值高、品质好的美国大扁杏,同时发展特种动物养殖业,让特种动物养殖收入再造一个七合堂。
本文来源:永旺彩票Welcome-www.metove.com
电话:400-123-4567
传 真:+86-123-4567
手 机:18025422699
邮 箱:admin@metove.com
地 址: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建和大楼90号